(全文共2700字,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,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,建议先收藏哦)
之前我们读过他的一首七绝《江外思乡》,借喻手法用得非常巧妙。
清瑟怨遥夜,绕弦风雨哀。 孤灯闻楚角,残月下章台。 芳草已云暮,故人殊未来。 乡书不可寄,秋雁又南回。
(1)、春秋时楚国的离宫,章华台; (2)、秦国宫殿,章台宫; (3)、汉长安街名,常常代指长安;(4)、代指柳树。
首先可以排除前两种,不管是楚国的章华台,还是秦国的章台宫,在唐朝都已经没有痕迹了。
1、清瑟怨遥夜,绕弦风雨哀。清瑟,即凄清的瑟声。遥夜,长夜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,弦音悲切似凄风苦雨缭绕。
我的感觉是这样的:凄清的瑟声来得非常突然,心里还没有任何防备,就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哀怨。
原因很简单,诗人是听到的“清瑟”声,并不是他自己弹奏的。
您看,瑟声充满了哀怨,这只能说明鼓瑟之人心中有哀怨,诗人只是一个听众,这怎么能说明诗人心中充满了哀怨呢?
那么,诗人是如何把鼓瑟之人心中的哀怨转移到自己身上的呢?
这就奇怪了,瑟声充满了哀怨,诗人为什么还要一直听呢?
2、孤灯闻楚角,残月下章台。楚角,楚地的号角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孤灯下听见了楚地的号角声,残月慢慢沉下章台。
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:诗人不是整夜都在听别人鼓瑟么,为什么又听见了号角声?
其实不对,没有打仗时也会在城楼吹号角,主要是为了报时。
肯定不会,如果没有敌人来犯,是没有理由在夜晚吹号角的。
只有一种解释:此时天已经快亮了,这是拂晓的号角声。
也就是说,诗人已经在孤灯下坐了一整夜,这里呼应了首联的“遥夜”。
灯没有感情,很显然这是拟人的手法,说明诗人内心感到很孤独。
这哀怨的瑟声,一直环绕在诗人周围,让他无法摆脱,终于唤起了他内心的孤独感。
而瑟声不止,诗人自然也无法入眠,直到拂晓的号角声响起,他才从瑟声中解脱出来。
您看,诗人通过“孤灯闻楚角”这一句,把鼓瑟之人的哀怨巧妙地转移到了自己身上,变成了无尽的孤独。
注意:这只是“之一”,更巧妙的是后一句“残月下章台”。
您想一想这个场景:诗人本来一直沉浸在哀怨的瑟声中,现在突然传来了报时的号角声,他这才明白过来,原来天快亮了。
你想想,如果此时还有一轮圆月作伴,诗人的孤独感是不是会减轻一些?
可想而知,诗人整夜的孤独感无法得到排解,该多么痛苦。
“孤灯闻楚角”这一句,把鼓瑟之人的哀怨,转变成了诗人的孤独;
而“残月下章台”这一句,则又一次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。
奇怪吧,我们在前面分析诗题的时候,推测了一个结论:诗人在长安夜思。
(2)如果“章台”是指长安,为什么诗人又看到残月沉下了章台呢?
“残月下章台”,这个“下”字就表明,章台应该是指很高的事物。
这两处矛盾都很好解释了:诗人此时身在楚地,他听到了楚地的号角声,又看到了残月从柳树上慢慢沉了下去。
我反反复复读,终于明白了诗人的妙笔:“章台”,就是诗人思乡之情的来源。
您想想看,既然残月是从柳树上落下,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柳树,而要用“章台”两个字?
您看,诗人通过残月引出了柳树,再由柳树的别称“章台”,引出了家乡“长安”。
“章台”,是诗人感情过渡的桥梁,正是它,让诗人从孤独之情过渡到了思乡之情。
那么诗题“章台夜思”,自然不能理解成“在长安夜思”,而要理解成“夜思章台”,也就是“夜思长安”,翻译成白话就是:在夜里思念长安。
其实一点都不简单,如果我们不理解“章台”的两种含义,就很难读出诗人思乡之情的来源。
我们还要看到,诗人由孤独之情过渡到思乡之情以后,他内心孤独的痛苦减少了吗?
您看颔联,诗人不仅通过“孤灯闻楚角”把鼓瑟之人的哀怨转变成了自己的孤独,而且通过“残月下章台”加深了这一份孤独,更巧妙地是通过“章台”把内心孤独的痛苦全部转移给了思乡之情。
颈联的意思是:无法与故人见面,自己回不了家,而故人又没有来。
尾联的意思是:退而求其次,那就寄信吧,结果连寄信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满足。
您看,如果没有颔联的巧妙过渡,后两联就会和前两联脱节,整首诗就会显得不够紧密。
因为字数关系,后两联我不仔细讲了,如果您有不明白的地方,欢迎留言哦。
我是沉于古诗,如果您喜欢,欢迎关注我,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作者说推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uotui.com/2863.html